我的位置: 首页 > PG电子 > 展台资讯

pg电子游戏官方网站新年新展丨一大波艺术展陪你过春天

2025-04-08 03:34:12
来源: 网络

  pg电子游戏官方网站新年新展丨一大波艺术展陪你过春天2025新年伊始,各大美术馆、画廊陆续公布新一年度的展览计划,从去年底压轴的跨年大展到1月纷纷冒头的开年新展,让这个从冬天迈向春天的季度,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今天,我们盘点了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武汉七座城市12月-3月的展览计划,选出139个艺术展览/博览会陪你过春天,喜欢的小伙伴拿走不谢~

  gdm烁乐画廊(曾用名:世界画廊)于1月9日至3月8日推出由独立策展人万丰策划的特别群展《横水》(Crossing),呈现区华欣、陈素珊、里林、梁望琛、李卓媛、罗玉梅、陆浩明、马琼珠、谭敏晴共九位艺术家的最新创作,通过多元视角,深入探讨香港历史和现实的情感交汇,揭示个体与时代之间的深层联系。

  延续策展人近年来关于华人离散现象的研究,展览试图捕捉香港的当下瞬间:历史的波澜折叠隐现于日常的褶皱之中,人的流动与聚散、人与地方的相依相离,犹如横渡一片起伏不定的不确定水域。在这充满挑战与情感牵绊的未知旅程中,蕴藏着自我创造与再生的无限潜能。

  参展艺术家涵盖身处世界各地与扎根香港的多元视角。他们以艺术创作深刻响应自身生命经验中的当下时刻,并共同思索「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个动荡时代」的重要提问。以此为基础,展出的作品融合了充满想像的观念创作和真诚质朴的表达,化作写予香港的一封家书。

  吉莉安·艾尔斯(1930 - 2018)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英国画家,以她那些大幅、色彩鲜明的抽象作品和版画而闻名。其作品特点是颜料层厚实,取材于不同的风格和运动。

  艾尔斯认为抽象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反映了20世纪的活力及其与自然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关系。她没有描绘人物或风景,而是探索绘画的物质性。她经常将画布放在地上,与作品的本质性互动。这种方法使她能够尝试传达一系列情感的形状、颜色和纹理。她艺术创作的核心是渴望触及某种超出控制范畴的东西,力求表达她所称之为「尽头」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广阔的色彩和形状中视觉上发生变异。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于1月11日至2月19日在香港黄竹坑空间推出日本当代艺术家冈崎龙之祐的个展“神谕”,展出艺术家的29件新作。冈崎龙之祐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再次编码,更是过去与现在、文化记忆与材料创新之间的对话。他实践的表层肌理是绳文陶瓷复杂、螺旋式的纹理图案,肌理之下,是印刻于所有身处东亚社会与文明影响下的人类心中共同的文化基因。

  展览主题“神谕”源自古代宗教和神话中,神灵通过某种形式向人类传达的启示。“神谕”在冈崎的作品中不再是绝对真理的象征,而是一个待解的谜题,一个充满张力的可能性,他通过艺术语言反思神谕背后的哲学命题,探讨人类如何在现代世界中理解和回应这些启示。(策展人朱彤)

  贝浩登(香港)于1月10日至3月8日推出日本艺术家出来弥生(Yayoi Deki)在贝浩登的首次个展——“少数派旗帜”。

  出来弥生的作品以其精致细腻的绘画、鲜艳的色调和独特的指印手法而为人们熟悉,传达着纯粹而永恒的青春气息。此次展览中,她将继续探索“旗帜”系列,通过无数迷你脸孔在画面上创造出超越的存在感。作品当中,愉悦的氛围与深刻复杂的主题共存,散发出独特的紧张感。

  香港WOAW GALLERY于1月10日至2月8日推出纽约艺术家Giles Pates 的个展“Muggsy”,这也是艺术家在香港的首次个展。

  展览带来一系列充满活力而真诚的作品,围绕世界各地不同社区中的篮球场,颂扬因而汇聚的团结力量,邀请观众重新与这些共享空间所体现的集体精神建立联系。展览标题的灵感来自于美国NBA历史上一位最矮小的球员 Muggsy Bogues,他以坚韧和坚定不移的精神而闻名,而这些内在特质与球场的精神产生了极大共鸣。

  弗莱彻的作品受到自然世界的启发,以过程为驱动,以视觉记忆为指引,创造了拥有独特色彩和触感的标志性绘画特征,同时赋予她所描绘的抽象形态有机的活力。

  香港经艺联艺术空间于1月9日至2月9日推出张楠个展“灵隐·秘境”,呈现张楠近两年的十幅作品,包括《灵隐·秘境》系列、《拾秋》、《春·觉醒》等。

  张楠1989年出生于天津,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她追求真实、自然与静谧的艺术境界,巧妙地融合东方审美情趣与自然媒材的绘画技法,从当代的视角赋予作品独特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展览作品是张楠游历东南亚、阳朔等地后的创作结晶。她运用天然矿物色,经过精细研磨,创造出不同粗细的颗粒,层层叠加,于细微之处捕捉生命的流转与轮回。她的作品将落叶、果核、花草枝干等自然元素与色彩交织,形影相融,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香港黄竹坑Yuz Flow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于1月5日至3月2日呈现李珍珠(LEE Jinju,生于1980年)个展《無著》(No Ground)。

  本次展览呈现李珍珠20多件最新作品,包括她的代表作《黑色绘画》系列、《造型画布》系列和大型全景景观作品《無著》(2024年)。这是艺术家首次在香港举办个展,期望观者通过她个人化的视觉语言,驻足思考与拥抱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佩斯画廊于 1 ⽉ 14 ⽇⾄ 2 ⽉ 27 ⽇在⾹港空间举办最新群展「朝花夕拾」,旨在探索亚洲离散经历之中复杂的思考、欲望和共鸣,并与探讨后社会主义和后⼈类渴望的作品进⾏对话。

  本次群展由佩斯策展总监王⾟策划,将展出把蔓沁(Amanda Ba)、郑庆和(Ching Ho Cheng)、侯⼀鸣(Oscar yi Hou)、江⼀帆(Jiang Yifan)、陆明龙(Lawrence Lek)、刘敬伦(Jarod Lew)、史蒂潘·塔迪奇(Stipan Tadić)、鲍丽娜·奥洛乌斯卡(Paulina Olowska)的作品。当中包括七位非佩斯代理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广泛的合作与展示,反映出画廊在全球展览计划中持续聚焦于新生代艺术家的理念。

  佩斯香港将于2025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同期推出美国当代艺术家罗伯特·印第安纳(Robert Indiana)的作品展,展期3月24日至4月30日。

  该展览将展出艺术家职业生涯中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展示他独特的图形视觉语言,正是这种语言使他成为美国艺术史上最具创造力和最持久的人物之一。

  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艺术领域的杰出人物之一,罗伯特·印第安纳在组合艺术、硬边绘画和波普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自称“美国标志画家”并创作了一系列极具原创性的作品,探索了美国身份、个人历史以及抽象和语言的力量,在许多以文字作为核心元素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引起了共鸣。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将于3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HKCEC)举行,3月26日起贵宾预展。

  作为展示亚洲及其他地区顶尖艺廊代表作品的最佳平台,展会设置了「艺廊荟萃」、「亚洲视野」、「艺术探新」、「光映现场」、「艺聚空间」及「策展角落」等不同主题的展区,呈现来自各个国家及地区艺廊的精彩作品,让观众深入了解亚洲区内多元艺术创作的概况,同时观赏资深及新晋艺术家的作品。

  Art Central日前宣布第十届Art Central将于3月26日至30日在香港地标中环海滨举行,贵宾预览日为3月25日。展会将呈献亚洲最具前瞻性的画廊以及艺术家丰富多彩的作品和节目,涵盖中生代及知名艺术家,为本地及国际观众呈献亚洲最顶尖的艺术文化平台。

  除了讲座、装置艺术、影像及表演艺术节目外,Art Central 2025还将推出全新策划 “Legend”,邀请参展画廊在其展位设立专区,展出一位1970年之前出生的艺术家的作品,借此突显早期一代先锋及较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的贡献,并探索艺术创作从过去到现在的脉络。展会将同时展出十间参与“Neo”展区的画廊,重点展出首年及第二年参展Art Central的画廊,让更多新晋艺术家的才华得到展现。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12月推出特别展览“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这是香港首度同时展出紫禁城及凡尔赛宫两大世界遗产的重要文物。展览持续至2025年5月4日。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精选故宫博物院及凡尔赛宫近150件珍品,呈现十七、十八世纪,中法两国在宫廷的引领下,在科学技术、工艺、 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多个领域所展开的广泛而深刻的交流。展出文物包括八件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以及法国凡尔赛宫珍贵馆藏和近年的新藏品,大部分展品更是首次在香港亮相。展厅设有八个多媒体装置,入口处以全景影片展示紫禁城与凡尔赛宫的壮丽建筑;更以多媒体装置引领观众沉浸式阅读1688年路易十四致康熙帝的珍贵信件。

  贝浩登 (上海) 于1月9日至3月1日呈现2025年首档群展“捕云者”(The Cloud Catcher),由策展人袁佳维策划。

  展览从波德莱尔发表于《巴黎的忧郁》的散文诗〈异乡人〉(1962)中汲取灵感。在诗中,波德莱尔以云为喻代表失/逝去的“故乡”,通过强调其超越地理边界与限制的本质,深入人类的复杂心理,并考察存在的虚空和身份的瞬变。受此意象启发,本展览邀请来自不同世代与背景的18位艺术家,凭借其突破具象与抽象之二元性的独特创作方式,回应“捕云者”所暗示的目标姿态,以确认自我定位的流动性。

  从展览作品来看,艺术家们不仅将云处理成一种视觉元素,同时将其理解为一种观念,再现了人类整体的脆弱和短暂。这一实践在当今由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所触发的无序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部落主义趋势中显得格外重要。“捕云者”将邀请观看者反思人类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虚构的归属感与交流的复杂性。

  START星美术馆于1月9日至2月28日推出新年大展“放映计划2.0”。每年星美术馆均以“放映计划”作为年度开篇,系统性地梳理国际影像艺术的历史性线索以及当下发生的艺术家创作成就。

  2025年“放映计划2.0”采取了OPEN CALL的形式,向全球范围征集高质量的影像创作作品。最终我们将在本次展览上呈现包括中国、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德国、英国等14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

  阿尔敏·莱希-上海于1月10日至3月15日呈现法国艺术家让·米奥特(Jean Miotte,1926-2016)于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归返中国」(Return to China)。1980年,米奥特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受邀在中国展出作品的西方画家,这是时隔45年后他的作品再度回到中国举办个展。

  作为“非形象艺术”(Art Informel)的代表性大师之一,米奥特始终拒绝被任何特定艺术流派定义。他以个人化的抒情风格著称,其灵感源于未完成动作之中所蕴含的能量,这也是他与其他同时期抽象画家们的显著不同之处。

  米奥特的独特风格可以用“异想天开”(法语为“insolite”,取自于他1949年的一幅画作标题)来形容,这种风格源于他多样化的艺术尝试。挥洒的姿态是他创作的核心,象征着存在主义体验的深刻表达。

  没顶画廊于1月10日至3月8日举办新展“漂移”,展出四位艺术家施意、李可津、王溪曼、莫少龙的近作。在整个展览中,身体变成了想象的世界,暗示着物质世界和生活的新视角。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展览现实空间让位于艺术家们的充满欲望、幻想,甚至是孤独的神经质的呐喊。乌托邦,惊悚,热烈的幻觉在这里升起。

  施意的绘画寄居于宗教、民俗、以及大众传媒。他从中提取具有强烈情感张力的瞬间,通过身体语言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心理空间。李可津关注油画作为记忆载体的叙事潜力。充满张力的笔触在画布上形成具有悬念的视觉效果,完成了艺术家个人心理动态在身体上的投射。不满足于将身体当作抗争和幻灭的象征符号,王溪曼的行为倾向于去完成一种自我及当代社会临床。液态的凝胶和固态的钢筋作为材料,一软一硬,通过王溪曼的身体加入对话,展示了创伤、欲望和文化调停的交织过程。莫少龙将绘画视为一种反思图像移情和修复具身自我的手段。数字技术造成图像泛滥的同时,使得情感表达也面临愈发自动化和浅薄的风险。莫少龙通过绘画抵抗图像的易得性,强化个体对情感表现的认知,邀请观众从具身认知的视角重新审视个体与外界的关系。

  香格纳画廊于1月10日至2月24日在苏河空间呈现艺术家陈问村个展“为何不D一把?”,展出一系列以文字和标语为主要内容的绘画新作。这些作品通过鲜明的色彩和标准化字体,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探索文字在绘画与平面设计交汇处的全新语境。

  陈问村将日常语句从原有语境中抽离,重新构造出模糊的文化意味,使文字在视觉艺术中承载更多情感和情境。陈问村的作品受平面设计的启发,文字与图像的排布经过精心设计,与视觉传达紧密相关。与观念艺术中常见的直接批判不同,陈问村的作品采用内敛的表征符号和图式,引发观众对媒介作用力的思考。

  Vanguard画廊于1月10日至3月10日推出2025年首场展览,以“造迹”为主题,呈现廖斐、娜布其、沈瑞筠、志韦四位艺术家的实践,作品涵盖雕塑、装置、绘画与混合材料等多种媒介,围绕以观念重构自然与人造空间的核心议题展开。

  展览特别邀请推想小说作家、《宛转环》作者慕明(顾从云)撰文以第一视角对作品进行文学化的解读。慕明引用柏拉图的“理型”和古生物学上“造迹”的概念对作品进行阐释,发现其中沉积而成的“精神地貌”,继而将观察者的目光引向隐匿于日常经验深处的秩序。

  地点:上海天线日呈现由张耀南策展的影像-剧目“既然我的爱已耗尽”,参加艺术家为罗瑞·康(Lotus L.Kang)、马琳·卡尔松(Maren Karlson)、山姆·利普(Sam Lipp)、潘岱静(Pan Daijing)、凯·瓦西科夫斯基(Kai Wasikowski)。

  在信息化、数字化迅速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工具带来了扩展和强化感知的边界。肉眼无法看见的细节可以被捕捉,人类感官以外的感知体验能够被模拟,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验,却也让我们不禁反思,人类的感知方式能否在技术的辅助下被替代?而过往认知的框架被打破时,感知能否获得跃迁?每次跃迁又如何作用于人类不断寻找个体与世界的“线

  上海狮語画廊于1月11日至3月2日呈现隋长江全新个展「在此」。隋长江的艺术创作来源于日常经验,他擅长通过对日常物象的细致观察和视觉转译,赋予看似普通的事物以陌生化的质感,展现超越表象的多层含义。

  在隋长江的作品中,记忆与现实的边界被打破,形成一种微妙而持久的张力,他通过放大的特写视角捕捉生活中被忽视的瞬间,将片刻定格为具有永恒意味的视觉“景别”。正如记忆选择性的摄入和遗忘构建了我们的自我认知,隋长江的作品也以这种方法将生活的瞬间凝固并重构为新的视觉意象。在长久地凝望中,记忆以局部为锚点被重新梳理与放大,被挑选、凝视,甚至被解构,重新组合为超越表象的画面。正是局部呈现与放大细节的创作方式,使其画面并未以直观的叙述显现主体,而是建构了一种视觉的隐喻性表达,被描绘的物像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一种超越其物质本身的象征功能。由此,画面中的主体并非只是被观看的对象,它同时暗示了一种在观看中生成的关系。

  大田秀则画廊于1月11日至3月1日呈现艺术家李然、黄汉明和杨嘉辉三人群展“冬季剧场”,展览着眼于几位艺术家如何传达身份和构建叙事。

  黄汉明(1971,生于新加坡)在许多影像作品中扮演所有角色,挑战观众对社会结构、身份和性别的重新想象,并推动电影语言的可能性。李然(1986,中国)也时常本人在影像作品中出镜,他将父辈在艺术实践和历史境遇中的困惑徘徊与自身对于当下艺术环境中的思考相糅合,探讨了艺术家的身份认同及全球当代艺术话语权的主体问题。杨嘉辉(1979,中国香港)选择了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民俗文化舞狮作为其影像作品《消音状况#2:消声的舞狮》(2014)的研究主体,通过消除观众在熟悉情境中感知或期望听到的声音,将焦点移至那些未被关注或被边缘化的声音,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重新想象不同声音景观的机会。

  上海宝龙美术馆于1月11日至3月23日推出艺术家庄红艺个展“万花筒”,展出跨越艺术家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作品80余件。

  庄红艺1962年出生于四川,1992年漂洋过海到欧洲,他被周围不断变化的景观事物所吸引,并对此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庄红艺以其在触感景观和花床中对纸花的繁复运用而闻名,他在向中国传统的精致之美致敬的同时,重新诠释并创造出具有创意意味的作品。

  上海赛麟空间于1月11日至2月22日推出新年艺术家群展“当时针前后摆动”,呈现付斌、孟阳阳、施展、苏昱铭、王慧玮、谢天卓、张伟、周鹏程、周若成9位艺术家的作品。

  “不周”取自于《山海经》中的“不周山“:在《山海经·大荒北经》里,不周山被提到为一座巍峨的山脉,位于世界的边缘。它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这座山的不完整或断裂;“不周”也可表示事物的无常、不被标签化的人事物、观念解构后的重新架构等等⋯⋯这些思考,为本次展览艺术家想要探索的方向。

  袁野,199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定居上海。袁野的创作,更像一场巧借艺术之名的修行,自09年抄录《金刚经》,至今已千部有余。2019年始,他的抄录不再以书法呈现。画布成为载体,文字无限叠加,终于一片混沌,心却逐渐清明。瞬息万变的大时代里,干扰我们的何止语言与文字,只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才能冲破一切无明与烦恼。

  Gallery Vacancy于1月11日至3月1日呈现艺术家丹尼・索伯在上海的首次个展“陌生人”。

  索伯对传统绘画喜欢强调的画面层次和结构没什么兴趣。他对画布上的每一寸都一视同仁,每一笔都投入了同样的强度和关注,因为他所画的都只是被他“看见”了的,就像透过窗户向外望一样。尽管窗户使内部和外部的世界看似相互独立,但它并不是什么无法穿透的屏障──阳光依旧会照射进来,将我们也一并纳入它的怀抱。此时此刻,阳光也正穿过画廊的大窗户,洒在索伯的画作上。索伯说,绘画不应该直接给出答案;它们应随光线的转变,你此刻的心情以及时间的推移而灵活应对,变化无穷尽。

  Gallery Vacancy于1月11日至3月1日呈现香港艺术家董永康的个人项目“家中微尘”。

  展览期间,一台由吸尘器改装而成的动力机器游弋于展厅地面,艺术家将其命名为《家中微尘》(2024)。与“真正的”吸尘器致力于抹去人类存在的痕迹不同,董永康的这台机器反其道而行之,将每一颗灰尘都如奇观一般搅入空中。艺术家以一种看似简单的手法,将家用电器转变为一件动态雕塑;让本应是庞然大物的变得玲珑而生动。在传统功能和重新塑造的自治自我之间,作品释放出一种讽刺和分裂感。作品完整的功能性和毫无实用性的机制隐喻了奠定我们社会政治秩序和控制体系基础的内在张力和冲突。

  海派艺术馆将于1月17日至3月16日隆重推出“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布面纸本重彩画展”,这是石虎先生2013年中国美术馆大展后的首次公开大型展览,也是其晚年绘画的第一次集中呈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虎先生便已是国内外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是中国画坛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的石虎很多作品将物象与韵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超越客观物象的抽象之美,这种抽象之美既包含了物象的形式美,又蕴含了精神世界的内涵,而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现出的东方哲学意韵与玄妙。

  上海香格纳画廊西岸中环空间将于1月18日至2月23日携手36位中外艺术家推出跨年群展“母鸡下蛋”(From Hen to Egg)。

  “母鸡下蛋”作为一种通俗的比喻,暗示着艺术必然被创造的本质——“母鸡不需要公鸡也可以下蛋”,艺术在任何时代语境下,都会持续地以令人惊喜的面貌生出新芽——展览中的各部分也似艺术家的蛋们,创造与变化的循环隐藏其间,新的活力与生机将喷薄而出。

  上海香格纳画廊西岸中环空间将于1月18日至2月23日推出艺术家潘草原、王月悦、郑雪三人展“蜕行通路:在心室与岩浆之间”。

  昆虫与动物蜕皮,因为旧的身体不再适应生长需要。生命体离开原先的躯壳,走向前方的时间,也在空间中留下过去的幽灵。展览构造了一个适合身体蜿蜒的蛇形空间,呈现三位艺术家关于转化与生成、亦指涉自然与身心关系的作品。

  她们的许多创作都生发自本土经验和躯体感知,再以长期的媒介探索以及溢出媒介的洞察力为“蜕皮激素”,促使有毒树汁、带刺种子、虫胶、螺钿、海蜇皮肤等有机材料离开原先的躯体,与医学成像、日用现成品和电子元件等无机材质耦合,以新生身体导向一片与创作者、来访者共振相融的炽热领域,就在心室与岩浆之间。

  在钱丽丽看来,现成品都是带有语境和表演性的,它们就是等待被劫走的作品,可以守株待兔似的发生就是这么偶然巧合。这次的作品也是对日常物品的重新发掘,再次对这些熟悉之物重新演绎。短暂,偶发,作品会随时生成和更改,它们总是处于时间线的中间状态此时此刻。作品所选用的材料和物品会有即时性,像一场物的表演。

  “月台计划”的设想源自展厅原址“南浦老车站”,项目沿用车站特征,将二层平台空间打造成实验艺术的“月台”,并以此为起点,每月推出一位(组)艺术家的独立项目。

  2025年1月18日至3月30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将推出艺术家徐小国的最新个展“回环”。此次展览作品的时间跨度为十年,包含从2015年至2025年间的三个系列。三个系列的问题和逻辑环环相扣,每一个系列都非仅绘画中的问题,而是艺术家具体生活的生命体验,是艺术家对变化所做出的表达冲动。

  解读徐小国绘画可以参照两个坐标:一是塞尚开启的追求艺术本质的现代主义传统;另一是西方自北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对图像的现实隐喻性表达传统,比如不断出现的“花”“笼子”“星光”等。熟悉艺术家的观众都能看到作品背后的线索, 这条线索由艺术家的个体感知与绘画语言实验共同构成。

  龙美术馆(西岸馆)将于2月1日至4月13日推出奥地利国宝级艺术家玛莎·琼沃斯在中国的首次个展“玛莎·琼沃斯”,呈献艺术家近期的绘画作品,它们此前已在欧洲多家重要博物馆展出,包括2024年在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回顾展。这些绘画作品游走于抽象与具象之间,以身体感知以及对内心和周遭世界的细致观察为基础,充分展现琼沃斯在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发展出的独特创作手法。

  琼沃斯的油画与水彩创作捕捉转瞬即逝的个人记忆,从猿猴形象、特洛伊木马到柬埔寨旅行的回忆,以及对戈雅、马奈和德加笔下动物和静物主题的印象再现。琼沃斯专注于色彩的细微变化,以红色、粉色和紫色等丰富的色彩为主。同时由于她将纸裱在画布的表面,使其如同一层肌肤,得以享受材料表面呈现的感官享受。作品中,琼沃斯充满能量的笔触与大片的留白相平衡,在她眼中,正空间和负空间同等重要。她的创作过程深植情感,仿若一本私人日记。她创作留下的每一道印记都带有高度节奏感和姿势应用的痕迹,以示创作时亢奋、愤怒或绝望的状态。

  1月22日至4月21日,上海博物馆将携手日本POLA美术馆及日本经济新闻社联合举办“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五展——“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作为2025年的开局大展,本次展览是POLA美术馆的首次大规模海外展览,也是上博在印象派走过150年之后,首次全景式梳理印象派艺术的发展及对后世广泛影响的一次重要展览。

  本次展览遴选了POLA美术馆藏品中的精华,所有展品都体现了艺术家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光和色彩表现的追求,充满了精致与和谐的美感。展览汇聚30余位艺术巨匠的近70件经典之作,涵盖从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到马蒂斯、毕加索等名家作品,特别呈现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杉本博司、草间弥生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犹如群星辉映,带领观众沉浸在一场盛大而热烈的艺术派对之中。

  上海昊美术馆“AI数字艺术年”继续上新,日前发布的2025昊美术馆年度展览计划,展现了对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社会未来的持续关注。按计划,昊美术馆将于3月1日至6月1日在1F展厅推出数字艺术群展“后窗真相”,更多详情请留意“HOW昊美术馆”后续发布。

  上海昊美术馆“AI数字艺术年”继续上新,日前发布的2025昊美术馆年度展览计划,展现了对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社会未来的持续关注。按计划昊美术馆将于3月1日至6月1日在2F展厅推出展览“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在中国”,更多详情请留意“HOW昊美术馆”后续发布。

  上海昊美术馆日前发布2025昊美术馆年度展览计划,将于3月1日至5月11日推出当代行为艺术家童文敏个展,更多详情请留意“HOW昊美术馆”后续发布。

  童文敏(b.1989,重庆),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受波伏娃《第二性》的启发,她开始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女性身份,进而开始了行为艺术的探索,觉得“行为是最直接也是最开放的方式”。和许多行为艺术作品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更广博、更诗意,不单单局限于人类本身的挣扎,也并没有摧残身体等极端状况,而是把更多的思考投入进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上海鸿美术馆于1月4日至3月9日推出艺术家陈迪个展“朴面”,展出陈迪近几年的新作60余幅。“朴面”,源自陈迪朴素的画风和题材,源自陈迪谦虚低调的性格,也源自陈迪在艺术时尚喧哗的当下淡然前行和自我表达的艺术态度。

  出身中原的陈迪,质朴、厚重,美学思路清晰,创作出了很多具有地域美学特色的绘画形象,如《拉面》《木偶》系列;情感于生活地上海,创作了《上海客厅》系列;敏感于时代,创作了《高铁》《空间站》《直播间》等系列。此次展出的主要系列《北汝河》与《游园》,为最新探索,表征更为协同、归纳;技法更为洗练、直率;审美情趣更加时尚、轻松、鲜明。几度平整,愿望发现时代、直笔时代。

  上海OFOTO&ANART空间于1月4日至2月28日推出“双面 —— 张乐陆、赵铭摄影双人展”,策展人施瀚涛。

  一个城市有着无数的可能,不同的摄影家看到不同的城市。顾铮曾说起,在街头摄影中,摄影家把自己放下,融入到对象中,拍照片其实是通过发现城市来寻找自己。也许是受到当代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摄影家放弃了“拍”照片,而开始“做”摄影,而张乐陆和赵铭依然是真正的拍照片的人。“做”摄影是主动的,理性的,精心构建的,还借助于艺术史和各种理论的加持。而拍照片是被对象吸引的,受感觉驱使的,因此首先是被动的;但根本上它又是一种“被动的”积极——一种以退为进,在认识对象的同时,去寻找摄影家主体性的尝试。

  在张乐陆和赵铭的照片中,那个显得神秘和诡异,又带着伤感和温馨气息的上海,正是他们在街头游荡时自我的真实流露。他们在用照片讲述城市故事的时候,也透露着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线

  上海OFOTO&ANART空间于1月4日至2月28日推出“太阳的语言 —— 史旸个展”,策展人哈凌。

  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于1月3日至2月16日呈现艺术家曹曹的全新个展《缝拙》。此次展览由苏冰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曹曹的3个系列,共计40余件软雕塑和纤维艺术作品。

  展览名为“缝拙”,将其拆开来看,“缝” 有 “弥合”“拼接” 的意思。曹曹以编织为媒介,巧妙地将各类材质、缤纷布料、丰富元素乃至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缝补于每一件匠心独运的作品之中。而“拙”则是“藏巧于拙”,作品乍看之下呈现出的拙态,带有一种质朴、原始的风格,仿佛是对自然和纯真状态的回归,带给观者一种未经雕琢的美感。尽管外表看似简单朴素,作品中却蕴含着曹曹深邃的艺术造诣和精妙的构思。

  上海叁柒贰叁美术馆于1月1日至2月23日呈现艺术家孔毅的全新个展《交织的维度》。此次展览由黄壹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孔毅最新创作的系列作品,包含架上绘画作品31件,陶瓷作品15件。

  蜂巢 (上海) 于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2月28日推出艺术家龚辰宇(b.1988)的最新个展“阿尼玛格斯”(Animagus),策展人赵小丹。

  展览主题Animagus出自J.K罗琳在哈利·波特宇宙中创造的组合词,是变形学中巫师们变身为某种特定动物的术法。作为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练就Animagus的过程充满了惊险变数与挑战。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此次展览,不仅是因为语词及其来源本身就携带着某种通往神秘未知隐匿世界的属性,更是高度契合龚辰宇最新创作中的理性框架。从森林、苔原到冰原,作品的场景轮换如同一个铺陈的镜厅(Hall of Mirrors),似乎艺术家正沿着他的出生地黑龙江不断溯源,从它的上游地带以及北境的西伯利亚地区获取更多来自“祖先”的灵性感召。

  蜂巢 (上海) 于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2月28日推出艺术家刘志成(b.1992)全新个展“未命名愿景(Unnamed Vision)”,策展人莎拉·青·马尔科维茨。

  关于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精神和心灵机制产生影响的研究,几乎在刘志成刚开始接触科技的同时,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英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盖尔(Alfred Gell)提出了现代社会已经被数字化时代所附魅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如同被施了某种“咒语”一般,我们的感知和意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形式了。刘志成通过他的绘画探索了这种“附魅”的概念,呈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对转换后的生活的视觉类比。刘志成的绘画创作主要集中在肖像和人物上,相较于专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刘志成更倾向于在作品中关注人性的层面。他使用渐变的色彩来创造模糊感和空间感,与具有暧昧光线的背景景观共同营造出一种不安和未知的感觉。

  X美术馆于2024年12月14日至2025年3月16日在上海前滩太古里的空间The Pool by X Museum推出陈思作个展“峥嵘”,通过8件艺术家全新作品带来一系列现代女侠的形象,展现了女性身体与力量的另一种可能。

  在陈思作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充满能量、主动塑造世界的个体。她对女性身体的夸张和再造,突破了常规的审美界限,尤其是在对“手”的描绘上。“手”在作品中有着远超其身体实际功能的意义,它将女性的掌控力、行动力与力量具象化。这些夸张的手部形态,打破了身体的传统限制,更是对自我表达和社会改变能力的一种深刻探索。陈思作通过作品对现代女侠形象进行新的构建,不仅是对女性力量的颂扬,也是一种现代女性如何在变革中保持独立与自我的艺术宣言。

  杜梦堂(上海)于2024年12月7日至2025年2月8日呈现新锐艺术家朱丽晴(Liane CHU)在画廊的首次个展“有点冷但很温暖”。此次展览既是艺术家对其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思考,也是对未知旅途的展望与探索。通过将自然投射为一个与人类情感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艺术家邀请观众一同穿越她的意识景观,在记忆与想象交织的超现实风景中见证其成长与蜕变。

  作为从小接触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 Z 世代,朱丽晴的绘画创作与数字图像有着某种天然的“亲密”。每件作品如屏幕色调般鲜艳的外框如同邀请我们进入别样世界的入口,跟随画中的人物穿梭于奇特的旅程。画面时而如故障屏(glitch)般有着即时的动态感,时而又呈现出各种自然地貌奇特的流态感,这是属于朱丽晴用个人叙事塑造的生动世界。自儿时起,艺术家就受到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的困扰,从极力隐藏自己的不自主行为到通过绘画沟通、展现妥瑞氏症患者的世界,再到将自己不自主眨眼时的视觉异象转化为对生命形态的捕捉和活力的展现,朱丽晴的创作实践亦是她自我发现、自我突破的旅程。

  展览精选了20余组余德耀基金会收藏中表现或暗含声音线索的作品,继续沿着“迹”与“象”这条始于余德耀基金会与美术馆(YUZ)收藏初期的轨迹,聆听那些隐于细微或渐被遗忘的无声处,呈现这些创作中所蕴藏的暗涌力量。

  798CUBE于1月11日至4月30日呈现主题为“征候|视界”的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展览汇集19位国际艺术家的24件作品,通过艺术重新构建我们感知、体验和诊断未来的方式。

  798艺术、科学与科技双年展是798CUBE自2022年开馆以来最具深度的双年展项目。798CUBE以“艺术、科学与科技”为定位,始终以探索未知世界的姿态不断提出议题。本届双年展汇聚了跨学科创作者所展示的创作体系中最广泛的类型与流派,尤其通过以新媒体与过程导向趋势为核心的创新结构,进一步深化了当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讨论。

  香格纳北京于1月11日至2月22日推出跨年展览“镜中未来”,呈现三位重量级艺术家梁绍基、李山与林恩·赫舍曼·利森的作品。

  同为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艺术先锋,梁绍基、李山与林恩·赫舍曼·利森的创作横跨绘画、影像、装置等多元媒介,面向生命、人性和科技的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探索。本次展览聚焦其艺术实践中有关“镜子“的思辨运用——这一意象既作为映照物质世界的实体,亦指向能够重构时空维度的数字界面。正如电影理论家麦茨所言,镜像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一种“有意识的幻想”。

  北京仚東堂于1月11日至2月25日推出新年的第一个群展,秉持着“艺术作为时代的开放式命题”,并以“开端,抑或尾声(Threhold or Tornada)”为主题,展出卜云军、邓称文、管勇、李小刚、 罗荃木 、刘健、梁慧卿、雷波、王锐、张文钦、赵新宇、章森 、邹涛13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

  ArtDepot艺术仓库于1月11日至2月23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空间呈现群展「副本与想象」,展出艺术家蔡琦、鲁鲁、林志彬、杨金玉的精选架上绘画作品。

  東京画廊+BTAP于1月11日至2月22日举行微型沙龙,特邀中外36位(组)艺术家一起,在规定的小尺幅内创作,创作题材涉及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如同一个用艺术促成的小型忘年会,用这样的方式迎接新春。举办微型沙龙(Micro Salon)一直是東京画廊+BTAP东京空间年末传统,今年画廊把这个传统带到北京空间。小幅作品,小而精妙,在有限的尺寸中,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既可以传达细微的情感,又能展现无限的时空和美。

  悬浮空间于1月11日至2月28日推出新年群展“缪斯的熵舞”,聚焦丛野、方州、角力、空空、李江涛、陶涛、王沭予、张柘、张子欣9位风格迥异的青年艺术家。他们同处于职业生涯初期,天赋被解答为命运的神祇,反馈始于笔触间的直接碰撞。一切都还未曾被定义,只在混沌中搭建自己的框架。

  玉兰堂(北京)于1月11日至2月19日推出“冬青的礼物——女性艺术家联展”,呈现儿力力、高珍惜、黄伊婷、蒋雨、金文丽、李明珊、李若雯、刘冰、刘迪萌、刘璐、吕慧瑶、马铭泽、马小萌、莫亚蕾、史怡然、田园园、婉晴、王丹妮、王芊懿、王硕、歆迪、忻洛汀、许丹青、闫威、一舒共 25 位艺术家的新作。

  时代空间于1月11日至2月7日在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推出新年群展“聚象——当代艺术”,呈现陈金庆、陈牧春、陈明强、陈松林、程一峰、埃玛努埃莱、龚发平、高孝午、汉森、李绿野、路易吉、潘松、王成普、王大朋、王晓蓉、吴谦、张峰、张慧、张勇、朱丹共20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可以画廊北京空间于1月11日至2月18日推出龚晨在可以画廊的第一次个展,展览以「扑通~扑通~」为主题呈现艺术家近两年的30件作品。

  龚晨(b.1997 ,浙江)的作品主要以纸本彩铅为媒介,呈现出一种细腻而温暖的质感。他的创作聚焦于朦胧的亲密关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捕捉难以言说的情感瞬间。他曾为 Vice、Atmos、纽约时报、The Bafller magazine、卫报等绘制过插图。主题「扑通~扑通~」来源于在遇到某些⼈、发⽣某些事的时候兴奋紧张的⼼跳声,也是和⼈⼀同跳⼊河流的声⾳。

  “对于王一韦的绘画,我们很难去定义风格和类型,也是一类容易‘被误解’的绘画。他不是为了画什么而画,只是为了画而画,这让我们去追究他的题材、形象甚至语言都显得无关重要,所有的存在只为他玩乐、游戏其中。此次展览皆为他近3年的绘画作品,这一阶段的绘画他更注重造型和色彩的概括与克制,画面中关系的留白与空间。”

  姚志燕绘画的那种“自觉”,以及藉此延伸出他的“觉知”,直接确定了他观察人生与社会景观的角度及他的审美趣味,让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与捕捉他如影随形地漂浮,包括所承载或传递的观念、情绪和作品的叙事之维。这些凝固在画面的瞬间,不仅成为他存在的现实依据和艺术创作的理由,也成为他不断超越记忆、经验与想象之外的内心现实。

  维京画廊于1月12日至2月23日推出签约艺术家安基宕个展“栖息于灰色”,呈现安基宕的14件最新作品。此展览探索生命体模糊的边界与在灰色地带中游离的主题,揭示了潜意识与类生命体之间的奇妙联系。

  作为00后,安基宕吸收了来自不同年代、地点和领域的信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独特表达。他通过无规律运动的神秘形态,展现了潜意识线条的流动与变幻。他的作品将机械感的疑生命体与人类痕迹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平衡,创造出陌生却令人共鸣的视觉与听觉体验。在他的艺术中,瓷砖的规律与秩序感,以及无边界和不可知的存在交融,形成了一个充满快乐与解放的节点——冲破边界的瞬间。

  北京798第零空间于1月10日至2月9推出曾浩个展“临时代码”,学术主持张海涛,策展人李裕君。

  曾浩巧妙地将科技元素融入创作,以独特的“未来世”绘画语言吸引了众多目光,其作品宛如一座横跨现实与未来、连接人性与科技的桥梁。PG平台官方网站通过数码符号、机器人、几何图形和“泡影”元素等独特的图像代码,他在画面中构建起了一个充满未来感与哲学思辨的艺术世界,深刻揭示了科技对艺术的深远影响,以及人性与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是一场思想与感官的跨文化对线位比利时顶尖艺术家联合呈现。他们包括:米歇尔·莱昂纳迪、娜塔莉·科尔特、曲良臣、丹尼埃尔·斯吕思、雅克·查理尔、弗朗索瓦·梅达德、奥黛丽·罗·比安科、多米尼克·福纳尔、戴金浦、帕特里夏·巴斯汀、蒂埃里·格鲁塔尔斯、皮埃尔·德巴蒂、阿兰·博尔南、凯瑟琳·巴迪奥、尼古拉斯·科扎基斯、卢克·普奇。从抽象画派到新表现主义,从传统绘画到装置艺术,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比利时当代艺术的灵魂与深度。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于1月18日至4月27日推出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b.1954,桑给巴尔)同名个展“卢贝娜·希米德”。作为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览将回顾艺术家过去四十年来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呈现她自1980年代至今的一系列重要作品。这些富有表现力的作品通过思辨性的虚构,诗意地重述历史。

  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与教育家,也是1980年代英国黑人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卢贝娜·希米德以其挑战主流历史叙述的绘画及装置而闻名。她常常将肖像绘于真人大小的人形立牌之上,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和空间感;同时擅长通过复绘的手法,让新旧历史在日常物品及家具的表面交叠。

  頌艺术中心于1月4日至2月23日再度携手没顶画廊隆重推出2025开年大展“永动”,呈现艺术家们在数字时代下的即时感悟与深邃思考。

  此次展览共汇集了陈英、李汉威、刘娃、陆平原、商亮、邵丰田、宋陵、汪建伟、王欣、王梓全、徐震、杨扬共12位艺术家的绘画、纸本和综合材料作品。以“永动”为主题,呼吁我们正视艺术的长期主义,其作为驱动力,体现着艺术家个体对于艺术和自身生命力的投注。

  展览呈现杨凯《生长》、《礼》和《空》三个重要系列作品,艺术家以特殊工艺处理过的真实宣纸层叠压实作为画作的基底,这不仅彰显了他独树一帜的“新唯物主义”艺术语言,亦将“后东方”的艺术属性轻盈巧妙地蕴含并凝聚其中。物的形态在作品灰阶的渐变与边界中逐渐隐匿、稀释,宛如世间万物在流转无常中终归虚无,而这正呼应吻合了古人“浮世清欢”的虚无奥义智慧。

  北极熊画廊(北京)于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2月16日举办跨年群展“再造巴别塔”,呈现陈维佳、黄赛峰、文亨泰、黑木美都子、井上直久、申树斌、孙子垚、向帅、张静、张钊瀛中日韩10位艺术家的精选力作20余幅。巴别塔,即艺术家表达的基本状态是超越现实,这种超越并非单纯对日常物象的舍弃,而着重指向一种自由的意志,在自由中感受,在自由中表达,在自由中创作,是对即时性生命状态的碎片化重组,是从幻象世界中超脱出来重新审视个体生命意义的图像引申。

  此次展览由策展人杨鉴担纲策划,将一九八五年前后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东方美学线索当中能够被广泛接纳的西方艺术家、经验并置,共同生成一个溢出于文化身份、民族性、自觉性、世界性讨论的,由中国出发的世界主义美学语境。展览旨在通过实体空间与策展语言的结合,探索跨主体性的不同文明间的互惠互化,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共存关系,并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可能性。

  作者画廊于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2月27日推出《发展绘画以免落后生活》第二季跨年群展,本次展览意在延承第一季策展人钱文达老师戏仿列宁“发展理论以免落后生活”概念的展览理念,邀请了九位艺术家黄运长、李松、王缺土、徐升、袁乐、尹茂健、于小鱼、张天助、张燕妮参展。

  九位参展艺术家拥有形色各异的创作理念与人生体悟,却都以艺术为笔,写下了面对“生活”这一宏大主题的阶段性答卷。艺术家在时间中创造,在创造中对抗时间。雕塑,版画,综合材料……他们的作品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抽丝剥茧地穿透生活的复杂与无常性,描绘出艺术家所观测并理解的世界运作规律,展现了艺术人生的丰富可能性。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于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2月22日在北京总部空间呈现青年艺术家卫明辉的个展“小品”。展览由陆向怡、黄潆策划,展出卫明辉十余件绘画新作。

  卫明辉的创作多将人物、动物、家具并置于超现实的空间,其间情节关联犹如梦境般荒诞无厘头。卫明辉所做的,是汲取小品的伶俐与风趣,同时掏空其传统限制,加入违礼、异邦或怪诞的黑色幽默元素。艺术家的思考与幽默成全了另一种思考的发端,通过笑的消解达到“轻”的效果——拉平与更新对现实的感知,抱朴含真——这意味着风险、干预与自我暴露。即便是看似荒唐的,它具备轻刺观众的真实性。这些微妙的“小品”与艺术家一起,试图以开放的姿态邀请观众去进入一种反转常规生活的状态,强调感受这合理的荒诞并拒绝过度解读和追寻答案带来的限制。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于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2月15日在北京第一和第二空间呈现艺术家庞茂琨的大型个展“古典的标尺”。展览由崔灿灿策划,分为八个单元,展出作品共80余件,年代跨越40余年,包括多件经典作品系列。庞茂琨自古典艺术出发,创作与艺术史互文的同时又直指时代的境遇,此次展览将呈现出其丰富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探索。庞茂琨的作品总是弥散着古典的光晕,和古典画中才有的永恒气质、道德感与精神追问。然而,又和古典不同,他的作品里的故事有着一个现代才有的开头、发展和结局。古典主义在画面中更像是一个标尺,它在庞茂琨不同系列中,衡量着艺术家所经历的不同问题与现实。

  某些时候,庞茂琨画中像是现代游戏的场景,并非“游戏”,而是“戏剧性”。或许,这是后现代与古典主义关于世界的真正分野。古典的语言也不过是个面具,对于庞茂琨而言,最重要是以古典主义背后的世界观、精神性,来理解、对比、反问今天的世界。

  inner flow Gallery于2024年12月22日推出全新群展“快照”,展览由架上绘画和摄影作品构成,希望以此定格下这些悬浮在流动时间里的线年。

  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平台时代,照相的行为从作为仪式的摄影转向快速地呈现日常生活,这些快照式的景观也成为对应当下生活结构的新叙事。快照的直接性是肉身和现实的短兵相接,是搅动稳定的不稳定因素,那些蕴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的不安景象,促使我们暂时扔下手头的事,按下快门,暂停对未来的想象,只曝光在此时此地的注意力里,显像成被忽略的日常现实和可被窥探的生命感觉。

  偏锋画廊于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2月28日推出艺术家邬建安最新个展——“蓝虎”,这是艺术家在偏锋画廊的第二次个展。继在2021年第一次个展“视神经变图”上展出的“五百笔”、“无限绘画”系列作品后,本次展览将呈现邬建安于意大利结合玻璃艺术创作的“看不见的面孔”系列的最新力作,艺术家标志性的“化身”系列新作,以及大型装置作品。

  邬建安擅长以独到的思想结构和逻辑体系,编织在时空与文明间纵横的叙事关系。他综合各种材料、语言和媒介,在当代艺术与古老的文化之间重新构建一条条可视纽带,在瞬息间带观者进入链接另一个世界的神秘通道。

  白石画廊北京于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2月8日推出中日韩艺术家群展——形色无垠。展览汇聚了鹫见康夫(日本)、鲍蓓、于立、李伟&刘知音、姜淼和李采(韩国)六位杰出艺术家的精彩作品。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创作手法,探索“形”与“色”的无尽延展和可能性,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展现其多样性。

  展览中,具体派艺术家鹫见康夫将数学逻辑与艺术创作的即兴表达巧妙融合,挑战了形式的边界;鲍蓓通过版画与油画的结合呈现,将个人记忆与情感转化为繁复而深刻的画面语言;于立以“炁”墨为媒介,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构建充满哲思与自然韵律的独特绘画语言;李伟&刘知音从形态入手,再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东方传统意象后,探索出当代的雕塑语境和意义;姜淼运用刀刻技法揭示了层次叠加的时空意境,而李采则以蓝色为核心,以冥想般的创作传递宁静与治愈,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深邃意境。

  凯旋画廊于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2月23日推出艺术家涂曦(b.1982)在画廊空间的最新个展「边界的消弭」。展览由冀枞担任策展人,集中呈现艺术家近几年来创作的20余件作品。

  展览以涂曦对“物象”和“空间”边界的消解为主体呈现。创作者笔下形式的抽象与非对称的构图,打破了架上创作传统空间与形态的界限,呈现出其对视觉元素的解构和重构。在视觉层面,仍延续涂曦对质感、色彩、形状、速度力度、浓淡等视觉要素的碰撞、融合与探索。而在媒介与塑造方面,纵然架上创作是其主体表达方式,但对于创作材料的选择却不再仅将自己囿于一隅,反而集丙烯、喷枪、粘贴、罩染流淌等方式于一身,构建出一个具备复式视觉层次的涂曦色彩世界。

  北京时代美术馆于2024年12月16日至2025年2月16日推出跨年自策大展《能量宇宙》。去年,北京时代美术馆历经一万多公里的南疆采风之路,试图还原这片土地带给人们的震撼力量。

  展览汇集11位艺术家,以跨形式、跨媒介、跨学科的方式,呈现影像、摄影、装置、综合材料等 14 件大型艺术作品。展览分为《能量·深时上涌》《能量·空寂相拥》《能量·永生永续》三个单元,从山川地貌与人类文明叠加的地质能量,延展到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文化能量,生动呈现出民族文化延续传承的脉络。

  松美术馆于2024年12月14日至2025年3月9日隆重推出韦嘉个展“醉与梦”,由鲍栋担纲策展,展出了80件布面绘画、石版画及手稿,是韦嘉目前最大规模的个展。

  作为“70后”代表性艺术家之一,韦嘉接续着前几代画家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风格,并与同代的画家们一起,把这种写实主义运用到了对内化的个人情感与升华的象征秩序的表达之中。在这个过程中,韦嘉的绘画在持续着两个画家性的主题:真实的幻觉与存在的假象,我们将其意象化的表述为“醉与梦”。

  北京壹美美术馆于2024年12月10日至2025年3月9日推出“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4-2024”,策展人朱青生。展览对近十年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品进行集中梳理,系统性地呈现2014年至2024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和趋势,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阶段性回顾与总结。

  参展艺术家:梁绍基、徐冰、王鲁炎、隋建国、蔡国强、张培力、张晓刚、谭平、苏新平、王劲松、宋冬、冯梦波、赵半狄、钟飙、蒋志、邱岸雄、王光乐、郑路、李怒、邬建安、马秋莎、赵赵、刘成瑞、胡尹萍、曹雨、蒲英玮、童文敏、刘昕

  以是空间于1月10日至3月15日携手艺术家凯特·马登 (Cat Madden)、比阿特丽斯·桑托斯 (Beatriz Santos)、梅根·索尔兹伯里(Meghan Salisbury )及谢梓钰共同呈现 2025 开年首展《葡萄海》。色彩基于全世界的艺术都是不可规避的主体话语,是先于表达而存在的模糊构想和拼写中的重要符号,与所表现出的可命名的概念、图形和结构混合在一起,隐含和固定下难以被察觉和表达的情绪投影与骚乱。

  展览标题倒装借用了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诗歌《海葡萄》的名字,从荷马、乔伊斯到海明威的作品中,都可追寻到这种将大海称为葡萄酒似的紫色(porphureos)的描述,葡萄和海洋的深度由此形成联结。

  红树林画廊于2025年1月11日至3月1日推出艺术家群展“局外人”,它包括了从画廊诞生时起至今全部16位曾与之合作个人项目的艺术家之近作,以此纪念画廊成立五周年。

  参展艺术家包括:恩佐·库奇、梁铨、丹尼尔·克诺尔、奈文·阿拉达、蒋志、薛峰、韦嘉、孙逊、李燎、方凯、伍礼、林科、厉槟源、于航、谭婧、侯逸杰。这是一个展览,也是一场聚会,一次对于相遇和友情的纪念。

  展览聚焦于陈量作为艺术家十余年的研究撷英以及他对禅宗与民间艺术的收集与梳理。展厅内将展出艺术家以虚堂智愚、寒山、拾得等高僧的诗偈为主题,以禅宗与民艺思想的交融互动为媒介的一系列艺术书写作品、学术研究书目,以及他在田野调研中从各地收集而来的民俗物件。这些物品、书籍和创作共同构成了他在研究与创作中所依据的知识框架。

  沈瑞筠喜欢以自然为创作素材,绘画为实践的起点,以触感、线条和流动性为依托,把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些理念拓展到影像及装置作品;探索事物的独特性、复杂性、多维性以及矛盾交织状态的艺术表达。本次展览试图打破时间轴的叙述方式,通过空间和作品的融合,围绕着艺术家关于“自由成长和生命本来的样子”的思考展开,探讨沈瑞筠的创作视角和艺术语言演变过程。

  从一个从育婴堂抱养的孩子到著名的国画大师,宋文治先生秉持的人生信念,正如他的代表作题名——“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次展览展出80余件宋文治先生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及创作手稿、往来信札等,并特别设置了“与深圳同舟行”篇章。展览不仅是对宋文治先生艺术成就的展示,呈现他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讲述他与深圳的特殊情缘,更重要的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通过艺术感召,链接宋文治先生的个人品质与深圳的城市精神,引领个体冲破阻碍、翻越人生的万重山。

  四位艺术家如同四个独特的个案,他们中既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性回顾,又有深具当代影响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的现实问题的思考,还有具有代表性的以汉字为基础的激发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不懈努力。在这样一种跨越数十年的历史发展中,以文字符号为基础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在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影响也越来越广泛。

  黄佩姗1994年生于云南大理,2022年毕业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获纯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和上海。她的创作以摄影、图像、柔性雕塑及综合材料的场域特定装置为主要媒介,探索物理景观与情感景观之间的动态互文,以及物件与空间的诗意共振。近期,她的研究聚焦于人造自然与空间叙事,以及其在当代语境中的象征与实践意义。

  展览以【在生成】为核心概念打造的一场关于梦的数字艺术沉浸式探索体验。艺术家曹雨西、杜健翔、陈哲、冯刀刀、吴克军、谢镇璘、席陆晨、柳逸轩、罗梓竹、戴楚骐、刘泽锋、赖雅琪、宁一隆、宋好点、骆杏如、周遥力、赵家俊、张荣宇、严梦彤(排名不分先后)等19位作为首发阵容带来20多个作品与观众们见面,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梦间】,感受梦与意识的能量。

  展览围绕木兰与弗洛拉·博尔西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多元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探讨及反映女性在艺术创作中的多样身份、情感表达及其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探讨。木兰的抽象画作向内探索精神世界,而弗洛拉的摄影则向外捕捉女性与外界之间的微妙关系。展览不仅是抽象绘画与摄影媒介的碰撞,更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匈牙利女性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的多样性与创造力,丰富着观众对艺术形式与内涵的理解。

  展览呈现了21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27件/组作品,包括艺术家戴耘、邓大非、冯峰、关晶晶、关伟、迪特·容(Dieter Jung)、廖德诚、邵帆、盛海、沈瑞筠、汤大尧、姚明峰、严善錞、虞兰因、张春旸、展望、梅林·詹姆斯(Merlin James),设计师韩家英、中岛英树(Hideki Nakajima)、卢麃麃、松永真(Shin Matsunaga)等的重要作品,以从自然界的山、水、树、花、鸟、石头、风景到遗迹,从宇宙到五行等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为基点展开,形成贯穿展览的线索,最终回归人的视角,以及人与万物的关系和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本次展览以“纸上空间”为题,试想在平面的纸上探索多维空间的概念,拓展纸上艺术各种“边界”的可能性,如何在观众的心里呈现出各种时空的替换思维。通过纸的不同材料和特性,探讨“时间、空间、运动和光”的概念。其次探寻日常普通的纸质如何介于不同类型的异想空间,基于二维平面基础而感知虚拟三维空间,或者直接呈现三维或多维的装置空间。通过艺术家对各种纸质材料的不同运用,如废纸利用或“化腐朽为神奇”研究纸艺术的各种特性。

  南山博物馆于2024年12月17日至2025年2月16日推出全新展览“李象群”,聚焦当代雕塑艺术领域艺术家李象群的夺目创作,包括42件/组雕塑装置作品、独家真迹手稿及影像、最具代表的11件重点展品。

  展览分别以“走向未来”、“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东与西”四个不同的叙述角度切入李象群四十多年来的从艺经历,展现其独立创作至今,在雕塑艺术语言上的探索、形成和发展,以此梳理出李象群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创作线索。所选作品均是首次在深圳展出,力求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和美学启发。

  塞吉·布洛克(Serge Bloch)1956年生于法国,是著名的插画家、童书作者和国际知名艺术家。他曾创作过300多部书籍插图,擅长用灯泡、石头等日常物品,结合简洁的线条,创造出幽默的独具现代风格的作品。在国际插画和绘本界,塞吉是大神级的存在,一生荣获多个国际出版和传播奖项,还是爱马仕(Hermès)的御用插画家。

  李舜近年来的作品总以“碎片”的方式呈现,是语意交叠的“断章”。其作品中的碎片,不仅对应着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破碎与分裂,也是他回应传统流变的方式——艺术、言语、事件,一旦离开原初的生发语境,必然成为不断被曲解、演绎的断章,每个人均以各自的视角和方式解读并传递。在重新聚合的断章中,李舜以一种大历史的视角表现出传统及现实变迁的想象和可能。

  展览选择了四种最具前瞻性的科技艺术类型,包括4位/组来自中国和法国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整合算法革命后科技艺术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展览集中展示了未来科技艺术的创作类型,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及其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人工智能、生物、太空、虚拟艺术是目前“科技艺术”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主题,展览从这四个主题创作展开,分别阐述每种科技艺术类型的概念、特征及对未来所产生的影响的意义。

  这场展览将成为关于选择与生命轨迹偶然性的对话平台,期待每位观众能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意义的瞬间。在漫步街头之际,试试跃上路边的水泥花坛,应当有不一样的风景和体验。杜蒙的作品将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个触动心弦的瞬间,正是这些微小的意外交织成了我们生命的轨迹,绘制出无数可能的未来。

  展览带领大家走入跨越百年6个世代11个艺术家对花卉充满柔情或激情的描绘,追寻从花卉形象和意象中流淌的最高精神性,探求每一个世代的艺术家在花朵中凝结的形式探索、审美意趣和生命真情,以提供在当下现实中一种饱满的情感注视,一个沉思与沉吟的瞬间。

  伍伟是近十年国内重要的80后新生代艺术家,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征。“考古”与“索引”是伍伟常使用的方式,他总是将对象放置于历史的谱系和文明的迭代之中,以勾勒出事物生成的谱系。但他的方法是古老的、野蛮的,像是某种神秘的仪式,他装扮成野人,将作品或面具放在森林之中,以让环境变成一个特定的剧场,引申出土地、树木、植物中的灵性。

  TUTU出生在东北,寒冷的气候、工业化遗产、生活压力、地域文化使得他在面对这些时,通过自嘲与戏谑来实现对困境的超越,这与阿尔贝·加缪提出的“荒诞感”类似——当人类在面对无意义的现实时,幽默成为一种积极的对抗方式。但TUTU的幽默并不浮于表面,而是揭示了身份塑造背后的社会机制。

  TUTU的画作中总是弥漫着清淡的黑色幽默,在这一基底之上,他趣味性地将人与动物、真实与幻想、流行文化与经典符号浑然一体,在无序状态中衍生出有序的生活哲思。

  朗信艺术中心于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2月24日推出“序有张弛——熊莉钧个展”,学术主持庞茂琨,策展人尹丹。

  继以往卡通叙事、都市亚文化等图像表达之后,熊莉钧近期的作品转向对人与人性的关注,对当代人的漂泊感与无根性的思考。通过放大消费文化的视觉符号,如炫目的镭射彩带等元素,将色彩的纷繁与几何形态、“失序”与“有序”的状态交织结合在一起。其关注的主题更加聚焦于切片与整体、抽象与具像、秩序与逻辑的相互关系。本次“序有张弛”——熊莉钧作品展,探讨的恰是个体在都市语境下,在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中,如何寻找一种更深刻的自我价值,并坚守精神的完整性。

  广东美术馆新馆于1月10日至4月20日推出第四届当代水墨空间展览:诗书画印——水墨的内景。展览旨在重新审视水墨艺术的内在空间,追溯诗、书、画、印四种艺术形式的复合关系,试图突破传统水墨的局限,开启一个更开阔、多元的艺术表达新纪元。此次展览打破传统展陈模式,邀请11位艺术家李津、李邦耀、刘进安、刘彦湖、丘挺、王天德、王璜生、王绍强、邬一名、严善錞、朱建忠,将他们的诗文、书写、图像融合,构建成对话性空间。重新组构“诗书画印”的关系,从而达到重新思考当代水墨的文化意义与目的。

  斯特凡·杰罗夫斯基(Stefan Gierowski, 1925-2022)出生在波兰一个显赫的家庭,曾在华沙生活和教授艺术,是欧洲战后最重要的抽象画家之一。本次展览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展出他的水彩画作品,作为展览开篇;第二部分展示了他对科学的兴趣,以及他如何在绘画中与科学和早期太空探索产生联系;第三部分探讨他与“虚无”这一源于中国的哲学概念的关系;第四部分聚焦他对色彩的探索。四个部分皆以“光”的主题贯穿:探讨光作为一种物质属性;光作为一种精神属性;光作为色彩的条件。

  法兰西艺术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作为法国最具历史与影响力的艺术机构之一,在多个艺术领域深刻影响着法国乃至全球的艺术发展。本次展览精心遴选法兰西艺术院朱德群、赵无极、吴为山、让·卡尔多(Jean Cardot)、克洛德 · 阿巴吉(Claude Abeille)、皮埃尔-伊夫·特雷莫瓦(Pierre-Yves Trémois)等10位中法艺术大师的90余件作品,以艺术家的独行轨迹为切入点,在彼此的“远行”“往来”与“追寻”中呈现他们对自然生态、宇宙万物、人类演变和社会变革等议题的深刻思考。

  广东时代美术馆将于3月22日至6月22日推出由吴建儒策展的群展项目“人工智能时代:从所有权终结之时出发”。

  本次展览从观念艺术的历史脉络出发,探讨人类与机器如何共同塑造新的文化结构。展览以“人-机器”非二元叙事为核心,从1960年代的“让想法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到今天“机器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深度探索人类与机器如何协同构建新的文化生态:当机器不仅是工具,而可能成为创作的协作者时,艺术家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建新的观念艺术?展览将围绕着艺术生产中的“语言”与“所有权”两个坐标展开,重新思考技术革命对文化、艺术与人类身份的深远影响,在信息时代对艺术生态进行一次前瞻性追问。

  学有缉熙于1月11日至2月28日推出“何处是唐山”群展的下期,以新的主题“此心安处是吾乡”,来回应上期“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探寻。

  展出作品依旧来自于杨圆圆、姚清妹和刘毅。在全球化时代中的迁移,有时是外在处境的压力使然,有时也来自于个体对改善生活环境的积极心态,为了安放身心而进行的秩序再造展现了人性之韧力,它使“故乡”脱离了地理的限制,而能变得无处不在。

  参展艺术家有阿毛毛、陈木、刺猬、冯仕恒、凤松松、高乙一、关关、红花、李麟骁、李晓倩、刘晨阳、麦麦伟、毛咕咕工作室(朱个&皮革)、木三、皮革、小泉、徐昱霖、于小葵、张乐陆、赵绮莉、朱靖琳、ZITA。创作材质有布面油画、陶瓷、水彩、木雕、漆画、毛毡等多种媒介。

  “无名山”是雷淑娟老师为她与她的三位学生朱磊、戴金龙、陈振华四人展最初的命名。以“无名山”为展览主题,意味着展览呈现的将是一条由四座山峰构成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山脉。

  “友谊生意”是广州画廊的年终派对,汇集装置、绘画、音乐等多类型的作品。这个项目由“友谊”而生,因“生意”才有延续。邀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艺术家来到广州,以希冀产生另类的火花,也是艺术家们的年末聚会。

  基于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林扬权通过空间、人物、物品之间关系的激活与重构,描绘了一个个荒诞的世界。nichinichi性格开朗活泼,以明亮的色彩、轻松自由的线条和画面,将生活中的小事转化为幽默的表达。老狗以系列或连环画的方式描述现实的多重面貌。虚构神话、现实片段在他的笔下都能转化为细腻且激发想象的故事。

  孙彦初的灵感,来源于一次暗房工作的“失误”,无心蘸上的显影液在曝了光的相纸上留下像墨一样的痕迹。于是,显影液+定影液成了用来书写或涂绘的“墨汁”。这种创作的过程和显影后的结果——黑墨的层次和颜色的渐变效果非常像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

  展览呈现陈浩男、陈建羽、陈思羽、黄子乐、刘诚歆、刘雨嫣、莫月熙、聂榕、史婉琪、吴思语、杨景帅、曾代明、詹婧童、张硕、周宝怡、周锐杰、Amyé Labory(法)共17位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外青年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与探索。

  展览由意大利拥有25年达·芬奇研究经验的马里奥·塔代伊教授与国际团队精心策划,通过整理达·芬奇海量手稿古籍研究以及相关展品的修复与重建,并将其底蕴与中国古代发明智慧关联结合,为我们呈现更全面的达·芬奇综合创作及理念的重要成果:珍品手稿与古籍、机器与飞行装置、艺术品修复与乐器、中西互鉴工程与发明、数字重塑科技互动、博物馆情景式公教体验等。

  展览「返」意在强调人与自然重新建立连接,实现人类与自然元素之间更进一步的互惠与和解。本次展览汇集了十位来自欧洲和中国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在与大自然对话的过程中向生命能量敞开大门,接受和包容自然中被现代语言所忽视和排挤的自发性节奏、运动和能量。这种接纳因中国美学中的“空”和生命气息的存在成为可能。

  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以各自的反应触碰着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实与虚拟的交界,他们分别从现实和网络中提取信息来标记这一现实和虚拟的混同,他们的创作并未完全走入屏幕化的视觉,而是身处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维度之间,同时将绘画/雕塑媒介的物质性、手感痕迹与新的视觉经验融合,并在创作中植入自身对其作出的反应。他们以一种轻松的语言深入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但同时,谨慎地输出自身的态度。

  在「非常态」系列RISO主题展览的第四年,樾+space以「在交织之处」作为主题,将riso印刷和胶卷摄影两者结合来呈现一场介乎于现实和虚幻之间的视觉实验。本次展览共邀请9位女性艺术创作者,展览将透过他们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流动变化中的世界。

  成都蓝顶美术馆将于1月16日至3月10日推出蓝顶美术馆典藏研究系列“跨度——开放与多元”精品绘画展。展览所选取的一批精品画作,涵盖创作、写生、手稿,主要创作于21世纪最初的20年间,作品的主人跨越两代,主要年龄段从50后至80后不等。这些作品皆不沉陷于官方与学院的经典表达,而是独辟蹊径,图求新貌。

  展览企图打破单一视点的呈现与观看模式,为观者创造出具有“体裁跨度”和“时空跨度”的观解空间,抹除作品之外由资本和话语权干扰而形成的表浅光晕,让作品的表意维度全面打开,以期为每一位观者带来最直观的启示。

  作为空间的首次群展,本次展览精选了十位已知参展艺术家的精美作品,并且会在未来展期内邀请多位惊喜艺术家参与到展览活动中。

  曾朴新作中的形象,延续了图伊·曼斯的方法,也是对其他图像的改造和整合。只是不同于图伊·曼斯,总是将注意力聚焦于那些名人或者知名事件的做法,曾朴通过互联网和日常生活,更多使用普通人的形象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础。并且,在曾朴的画作里,严谨的逻辑被换成了情绪,它们不是思考或者精密谋划后的产物,而是肉身的直觉,一种更为原始的力量。

  展览汇集了国宝级艺术家黄永玉生前为自己百岁画展精心创作的217件/组绘画作品,集中展现了他艺术生涯晚期的创作成就。他用风趣的画风、真诚朴素的题跋、稳健精彩的用笔,呈现出独属于他的那份真与爱,正如他所言,“我的这些画是所有同行都没有见过的”。

  此次展览甄选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86件珍贵作品,9张中国首展成都限定作品,其中包括夏加尔、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菲洛诺夫4位俄罗斯先锋主义抽象艺术大师的经典代表作,深入浅出的注释讲解和音画联觉的体感互动,全方位、零距离带领大家走近抽象艺术。

  马克·吕布的导师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为了拍得更近,马克·吕布跨越重重障碍,不知疲倦地穿梭于中国各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如歌如诗的风景,看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更看到了普通中国人民的朴实与坚韧。

  这个非标准句式的展览题目“有问题就有__”,源自徐冰写给年轻艺术家的一封信:“我们生活在哪儿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在他看来,艺术本身是无法界定的,它只是随着这个时代社会现场变异,对它的定义和对它的认识其实都是在变化的。徐冰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大家对艺术的最实质问题有一些反省和一些重新的思考。

  展览从A4美术馆的多件馆藏艺术品中选取,多创作于2010年之后,在材质、方法与观念等各方面构建动态的平衡感,是艺术家在个人风格探索中的尝试,也是能在细微处勾起好奇心的视觉实验。

  “虚步”是武术中的一个动作,脚掌虚点地面,介于攻守之间,“摇摆”的后缀打破了动作的原有意图,把明昧不定的静态转化为实中有虚的动态,听起来像是一个舞步,但它仍然只是一个动作——像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一样,每一天都让自己动起来,在动态中找方向,在方向中找问题,在问题中试着找答案。

  MING DESIGN STUDI是由黄稚雅与张明硕创立的工业设计团队,曾获得多项包括Red Dot、iF、IDEA、Gmark等产品设计国际大奖。展览将展示他们从一项学生时期的课堂作业起步的染色项目,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与实验,演变为一组人与色彩互动的艺术装置的历程。以时间为主线,展览将MING DESIGN STUDIO的这一染色项目探索划分为五个阶段,呈现他们如何通过实验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追寻创造力的过程。这是该团队首次在美术馆举办的个展。

  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和文字都形成一个独立的故事单元,讲述各自创作历程中的独特章节。这些章节是个体的,也是时代故事的一部分,就像风吹和草动,传来自然的消息。这些艺术家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去寻找任何的共同点,而是认识到了自我的主体性。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镜头见证中国时代的更迭,他用诗意的画面定格了那些决定性瞬间。而威廉·克莱因则是城市喧嚣中的挑战者,他来自纽约,街头是他的舞台,用大胆的构图和不羁的风格展现着城市的生命力。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的作品则更显深情与厚重。他深入世界的每个角落,以影像诉说着人类的挣扎与希望,呼唤对环境与生命的关注。展览以成都当代影像馆的馆藏作品为纽带,穿越历史、城市与自然,期望观众在这场光影交织的旅程中,感受到摄影的力量与魅力。

  “1839摄影奖”是一个由艺术家董钧和批评家海杰于2019年发起的摄影奖项,以摄影术诞生之年为名,既尊重摄影的本体属性,也强调以跨媒介的开放姿态对其延展。现已成功举办六届。展览呈现11位本届1839摄影奖获奖艺术家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戴宁靖、李淑琦、李晓凡、刘潇然、王淑媛、文道广、项舒静、赵梦佳、周楠、朱柯亮、朱雅娴的世界,讲述他们的故事。

  展览隐没于知美术馆B1展厅,在更接近土壤的洞穴空间发源,4位艺术家以隐秘而磅礴的自然主义展现了一场光怪陆离的异观景象,作品联结空间布局成为具有复杂文化寓意的自然地质景观,经由“梯瀑”、“廊道”到“渡口”,为观者开启一段探索之旅。

  韩梦云1989年生于武汉,成长于深圳,是一位目前常驻英国伦敦的跨学科视觉艺术家、比较文化学者,多语写作者,电影制作人以及一位母亲。展览起始于哲思而充满诗意,轻灵地展现在与自然相交汇的知美术馆顶层展厅,仿佛一颗流动的种子,带着跨文明的基因,植根于成都老君山脚下。如展览名所示,此次展览意图体现韩梦云艺术创作中的跨文化根基,以及艺术实践背后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脉络。

  这次展览的线索是对艺术家从大学时期到现在十五年的作品的整体回忆。回忆是带有模糊性的感受,所以展览的作品也尽可能选取视觉上更为不确定的作品去排布展陈,同时展现艺术家在这个阶段里的工作方法与历程以及对自己的总结性批判。整个展览的核心是呈现一个被自身矛盾约束而激发创作动力的秦德宝,以及探索艺术家如何面对这个阶段之后的自我。

  藏品是一座美术馆的重要基石,收藏研究是美术馆的核心职能之一。2024年,湖北美术馆共收藏作品77件/套,时间跨度自20世纪40年代至2024年,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年画、连环画等,既立足本土又开放包容,既有文脉赓续,也有多元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本馆的收藏研究体系。

  何香凝美术馆是国家级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是国家重点美术馆,时值辛亥革命114周年,两馆共同策划,在武汉举办何香凝艺术及文献专题展。本展从何馆众多藏品中遴选52件精品及丰富的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以此呈现何香凝波澜壮阔的人生,感受百年中国的奋起。

  乔治·奥基弗曾说“那里如此美丽,又如此荒诞。”这很符合张杰的视觉叙事逻辑。他借助平板电脑、手机、智能软件,随时随地,倾注着自我的一种令阅读者眩晕的感觉与冲动,释放着一种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在这些机器的屏幕间,张杰寻找到了属于自我的精神空间,并以一种对当代社会的敏感而又真诚的思考,讲述着迷人景致背后的绝望与迷茫,痛苦孤寂和忧伤。他试图摆脱已有的成熟的叙事技巧与方式,以一种反绘画的勇气和完全脱离学院技艺的方式,淋漓尽致、随时随地、激情挥洒着自我的真诚与真情,感知与感受。

  展览展出了艺术家的16幅水墨作品及相关影像资料,并通过红盒子展现艺术家宏村里8号画室,这间画室是他创作中最为宏大的“作品”,是完全取悦自己的一次挥毫。

  作为佑品空间的展览品牌,“再想:1+x艺术计划”持续的坚守对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艺术家们的追踪。本次展览以徐勇民师生视觉叙事为线索,在同质化的讲述中有着异质化的彰显。而从传统出发,寻求对传统的超越,及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寻求艺术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则构成了本次展览的核心主旨。

  “窄门”这一概念,象征着通往真理和救赎的艰难之路。“宽门”代表着轻松、随意的选择,而“窄门”则意味着艰难、挑战和机遇。在这个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容易随波逐流,他们选择了“宽门”,追求眼前的利益和轻松。然而选择“窄门”往往意味着我们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并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但它也会带给我们更深刻的成长和更丰厚的回报。

  此次展览展出青年艺术家马焘的30余件布面油画作品。作品多取材自艺术家本人的日常生活,在缄默的画布上施展充满奇思妙想的魔法,通过有趣的画面和鲜明的用色表达温暖甜蜜的爱,引导观众重新思考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以稚趣的命名,将浅显易懂的中西方文化意象与日常的主题相关联,为习以为常的事物赋予新的角色与属性。

020-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