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游戏官方网站宁夏日报编者按:2023年4月,固原市隆德县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这是该县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生动诠释。
此前,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杨家店村,奠安乡梁堡村,陈靳乡新和村,温堡乡杨坡村,凤岭乡于河村、齐岔村7个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凤岭乡李士村入选自治区传统村落名录。红崖村的古朴民居,梁堡村的明代堡寨遗迹,新和村的非遗传承……这些村落承载着隆德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隆德县通过修缮古建筑、活化利用传统技艺、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让古村落焕发新生机,真正实现“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今后,该县将以示范县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月17日,在隆德县城关镇红崖村老巷子景区内,一阵清脆的歌声在青石板路上回荡。村民郭丽举着手机一边哼唱民歌,一边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我带你们看大美隆德的‘活态博物馆’。”镜头里,灰瓦土墙的四合院、随风摇曳的红灯笼与远处六盘山的轮廓相映成趣,直播间内上千名网友纷纷点赞。
40岁的郭丽是红崖村变迁的亲历者。她回忆道:“15年前这里还是破旧的老房子,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老巷子里,白天有游客漫步拍照,傍晚有村民围坐唱秦腔,非遗工坊里一张张剪纸作品栩栩如生,农家乐飘出蒸鸡的香气……
红崖村的“复活”始于2010年。据红崖社区党委书记张宏生介绍,清朝同治年间,马姓家族迁居红崖山畔,形成“红崖马家”聚落,四合院群落逐渐兴盛。新中国成立后,城镇化加快推进,老宅一度荒废。进入新时代,隆德县以“修旧如旧”原则,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将老巷子打造成集红色教育、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古村落景区。
“我们不仅修房子,更修‘魂’。”隆德县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负责人指着巷口的砖雕介绍。对红崖村的保护,依托“政府+专家+村民”协同机制,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银川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团队驻村设计,本地工匠用传统营建技艺修缮建筑,98处老宅被改造成“一院一主题”的民宿、手工作坊。这种保护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红崖村接待游客54万人次,旅游收入2800万元,带动就业365人,村民人均收入跃升至13635元。老巷子更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入选“雨生百谷·漫行固原”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夕阳西下,郭丽直播间的背景换成了灯火璀璨的老戏台。“很多粉丝问我,这里为什么能留住乡愁?”郭丽说,答案很简单:“因为老房子会‘说话’,每一间都镶嵌着满满的故事。”
目前,隆德县正以红崖村为样板,联动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串珠成链打造“文化廊道”。“传统村落保护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文化血脉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隆德县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春日的六盘山云雾缭绕,2.5公里长的红军小道蜿蜒而上。贵州游客方鑫一家踏着青石板拾级而行。“这些雕像再现了长征场景,孩子看着红军战士的斗笠说‘比课本还鲜活’。”方鑫的感慨道出了城关镇杨家店村的独特魅力。
这座被六盘山环抱的村落,自古便是丝绸之路要冲。杨家店村村委会主任杜晓英介绍:“明代这里叫货贵铺,杨姓祖先曾在此设立驿站接待商队。”翻开《杨家店村志》,宋金烽火台遗址等历史印记俯拾皆是,而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此侦察敌情、陈富仓冒死带路翻越六盘山的故事,让古道“铺满”革命底色。
隆德县的保护实践独具匠心:以“红、古、绿”三色为脉络,构建全域保护体系。在红色资源活化方面,打造红军小道18处场景雕塑;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完整保留杨家店村关帝庙、黑虎灵官殿等历史建筑;在民居改造方面,采用“针灸式”更新策略,既保留传统土木结构本色,又巧妙植入现代生活设施。
2020年,杨家店村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单位,该村迎来了蝶变。隆德县立足六盘山革命圣地优势,系统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一方面深挖本地红色革命故事,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成红色大讲堂承接党性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建设红色主题广场,通过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创新,构建特色文创空间,全方位厚植红色文化底蕴。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本色与人文底蕴,杨家店村成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当地以红色文化为魂、特色山货为媒、生态农业为基,精心打造村集体精品民宿集群,形成“景区、集市、乡村”三位一体的红色文旅聚集区,不仅打响了生态旅游品牌,更形成了富民增收的红色文旅产业链。
如今的杨家店村,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典范,更是一个历史底蕴丰厚、自然风光绮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杨家店村也一跃成为年均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的旅游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2024年,杨家店村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入选自治区级第四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名单,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红军小道如红飘带缠绕青山,白墙黛瓦的民宿院里映出剪纸窗花的影子。这里的故事印证着隆德县的理念:传统村落保护不是封存历史,而是让文化血脉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奔涌。
“这款融合了六盘山元素的砖雕手链,今年已在全区多个场合进行展览,连外国游客都爱不释手。”4月15日,在宁夏师范大学与魏氏砖雕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上,魏氏砖雕第五代传承人魏亚龙举起一件精巧的文创产品向大家展示。随着校企合作协议的签署,这项传承了120多年的国家级非遗技艺,正以全新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走进凤岭乡于河村,桃沙公路两侧的合院民居构成一幅立体砖雕艺术长廊:门楼上的“五福捧寿”、屋脊端的螭吻神兽、照壁间的梅兰竹菊,每一处纹样都诉说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于河村所在区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2023年,该村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灵魂正是深植民间的魏氏砖雕技艺。据《魏氏家谱》记载,该技艺以口耳手传方式延续5代,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第四代传承人卜文俊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创新与实践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通过“非遗工坊+农户”模式,魏氏砖雕开发出建筑构件、文创产品等300多个类别。在非遗扶贫车间,来自石嘴山市的李静正细心打磨砖雕挂件:“砖雕技艺能让人心静下来。在这里学习技艺做砖雕,月薪有4000元。”
为保护于河村的传统风貌,隆德县一方面对传统民居实施“修旧如旧”改造,保留砖雕装饰原真性;另一方面投入资金完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2023年建成的非遗数字博物馆,让观众能直观了解到砖雕制作全流程。随着“魏氏砖雕”在于河村的深耕,魏亚龙表示,pg电子平台登录入口在发扬传统手艺的同时,也要让当地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挣上“文化钱”。
站在新落成的传承基地前,魏亚龙抚摸着雕刀说:“从建筑构件到手链,砖雕的载体在变,但文化根脉永远鲜活。”这场跨越百年的匠心接力,正成为隆德县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良性循环的最佳注脚。
在六盘山脚下,隆德县探索出一条“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保护之路,通过创新保护模式,这里的老房子不仅留住了乡愁,更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将闲置老宅改造为民宿、文创工作室等新业态。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让古村落焕发新生。目前,隆德县将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1个自治区级传统村落“串珠成链”,按照“一片区一主题”思路,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带。红崖老巷子的民俗体验、杨店村的红色研学、于河村的非遗展示……不同主题的村落相互呼应,形成了一条充满魅力的乡村旅游线路。此外,隆德县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保护机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让更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同时,将保护要求写入村规民约,让村民成为保护的主力军,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下一步,隆德县将继续推进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发展,打造精品民宿集群,提升旅游品质;培育非遗产业链,让老手艺创造新价值。通过“保护+利用”的双轮驱动,让传统村落成为传承文化、振兴乡村的重要载体。